各具特色的民居作文600字

时间:2023-03-12 阅读: 作文整理:小鸭子

【土家吊脚楼】

当你来到渝东南及桂北、湘西、鄂西、黔东南等地带的土家村寨时,那一座座高悬的民居会深深吸引你的眼球:小青瓦、花格窗、司檐悬空、木栏扶手,走马脚,古色古香。院前有篱,院后有竹,青石板铺路,一派美好的田园光景。这就是被誉为“巴楚文化活化石”的土家民居:吊脚楼。

乍一看,你会不由得惊讶:这哪是民居?分明是高耸入云的丛林!那吊脚楼正方建于实地,厢房的其他三边皆由柱子支撑起悬空而建,好似展翅预飞的鸟儿。这样既通风干燥,又能防毒蛇、野兽,楼下还可堆放杂物,喂养牲畜。不得不说,这样的设计真是高明!

吊脚楼多为两至三层,节约土地,造价较廉:中间为堂屋,相当于我们的客厅,光线充足,宽敞方便,多用于待客、吃饭及休闲活动。左右两边为饶间,作居住、做饭之用,外人不能入内。吊脚楼讲究里里外外涂上桐油,又干净又亮堂,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。

吊脚楼的材料要选紫树或椿树,寓意“春常在,子孙旺”。在梁上画有太极、八卦、莲花籽等图案。建屋时选黄道吉日,请众乡邻一起帮忙,上梁前还要祭梁,。新屋落成时要放鞭炮,左邻右舍送礼祝福,令人感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
【皖南民居】

走进安徽黄山市、泽溪、江西婺源境内,那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秀美的山水交相辉映,处处为景,步步堪画。

皖南民居是徽派建筑中的一颗明珠,以宏村、黔县西递最具代表性。其粉墙黛瓦,古朴典雅,或气度恢宏,或朴实端庄。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,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,能阻断火势蔓延。

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,一方面是防御盗贼,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。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,四周高墙围护,外面几乎看不到瓦,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、通风和与外界沟通。雨天落下雨水流入天井,俗称“四水归堂”,形象地反映了徽商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心态。

皖南民居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如“履福堂”门前挂着这样一幅对联:“书诗经世文章,孝悌传家根本”、“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,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”,显现出“儒商”本色,皖南古村落宏村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
蓝天青山碧水,小桥流水人家,粉墙青砖黛瓦。皖南之美,美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融,美在文化与生态的完美结合。

【蒙古包】

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,寒风呼啸,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,它们就是蒙古包。

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,常年为追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而产生的独特的民居形式。它分为游动式和固定式。游动式的蒙古包呈圆形,多数建在游牧区,可以方便拆卸,用牲畜驮运。它的材料主要由架木。苦毡。绳带三大部件组成。蒙古包的四周侧壁分成数块,每块高30到160厘米,长230厘米左右,用条木编成网状,几块连接围成圆形。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。帐顶及四壁覆盖以毛毡,用绳索固定。西南壁上有一木框,用于安装门板。帐顶留一圆形天窗,以便采光、通风,排放炊烟。夜间或风、雨、雪天覆以厚毡。固定式蒙古包。多数是建在半农半牧区,周围砌土壁,上用苇草搭盖。

游动式蒙古包冬暖夏凉。蒙古地方自古奇寒。冬天包里生火,包的外面加厚毛毡,里面又绑一层毡子,隔风性能良好。只要包里烧暖,门堵严,就会非常温暖。夏天,可以把包搭在草原高地上,还可以把围毡的边撩起来,使其八面来风,如坐凉亭。所以说,蒙古包体现了蒙古人的居住环境与生存的自然环境能相互融合,相互和谐。

【粉墙黛瓦】

走进长江以南,江浙一带古老的村落,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江南民居。“粉墙黛瓦”是它的特点,给人以素雅清爽的感觉。

江南民居以木梁来承重,已砖、石、土来砌墙。它平面布局以堂屋为中心,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。住宅的大门多数是在中轴线上。迎面为正方形大厅,后面的院内常为两层楼房,底层是砖结构,上层则是木结构。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“天井”,仅作采光和排水用。居室墙壁高,开间大,前后贯通,便于通风换气、防潮。房屋的山墙多形似马头墙,它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,又能作装饰,真是一举两得!

江南民居这种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。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南方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。从魏晋南北朝起,由于北方战乱,使大批人口南迁。到了明清时期,江南已经变成了经济、文化发达的地区。人口众多,土地变得珍贵,因此人们在房子的层高上面。院子布置紧凑,少占耕地面积和适合南方天气的几个方面上下了功夫,变成了如今独特的江南“粉墙黛瓦”的民居!

广州民居西关大屋

西关大屋就是坐落在广州西关的古式大屋。西关即今荔湾区,解放前“西关角”。其建筑是...阅读全文

本文分类: